**,用“静”的办法,放松身心,消除精神和肉体的紧张,将呼吸放缓,让思绪平静,如数息观息法等;
第二,用“止”的办法,也就是俗话说的无想无念,心如墙壁,摒弃一切杂念,也叫“定”;
第三,用“观”的方法,也就是俗话说的观照,提起一个念头并守住它,心专注于一境,一心观想,一心不乱;
第四,用“觉”的方法,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迷惑,就认真思考,想通这个问题;理顺后如果没有问题自然就心无杂念,也就是说在身心空静状态下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更加细微准确,容易生起般若智慧,由定开慧;
第五,用“随”的方法,不要刻意排斥内心的念头和身体外部的声音,有念头升起就跟随念头,让意识随其自然漂流,有噪音就让意识跟随声音,似听非听;但有一点,意识随其流转,但不要被其左右,任其自来自去,好比鸟飞过镜子前显现出影子,鸟飞走了影子在镜子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,不着相,不执着于此景,那么会在忽然之间进入空静的状态,也即所谓“忽然超越十方圆明”的感觉。
第六,用:“化”的方法,也就是说将自己的身体放空,假想不存在了,自己的意识脱离身体在身体之外的虚空中,入静时将意念专注于身体某个窍位之外数寸之处的虚空处,比如头顶上方虚空处,下丹田体外虚空处等等,意守到某一时刻,会感觉全身突然一震或者数震,有玄关窍开之感,继而进入虚空定境。
依上述方法之一练习或轮换修炼,当可进入禅定状态。那么真正的定境到底是怎样的呢,身心是什么感觉和感受,各人说法不同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也有道听途说,以讹传讹,说什么入定就是什么知觉、什么感觉都没有,什么也不知道了,实属大谬矣,可见《六祖坛经》的记载及虚云老和尚入定的事迹为佐证,在此不作赘述,此言者皆因没有实修实证之故,自然不知其中玄机,古人有所谓的四禅八定,描述非常详细,次第也很分明,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,我今仅就个人修炼之体证略述如下:
**,身体的虚无感,俗话说的身体空掉了,不存在了,或者有融化了的感觉,身心通透;
第二,闭目打坐中,即使在暗室之中,也能感觉性光圆满,虚室生白,身体大放光明;
第三,呼吸微弱,几乎感觉不到存在,身体安详舒适,忘记身处何时何处,感觉不到时间空间的存在;
第四,也是最关键的一点,在定中自己的思维清清楚楚,对外界的声音了了分明,身心的感受变得清晰敏感,大脑对问题的判断和思考更为精细和准确,进入定慧等持、止观双运的状态,绝不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死定,那是昏沉状态,落入顽空了,不是真正的‘定’,真正的定功,一定是开启智慧的前提和基础,所谓定是慧之体,慧是定之用;
第五,上述体感都是在清醒状态下的感受,如果在昏沉或者半梦半醒之间的感受,则不是真正的定境,即:“定”也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功态,此中状态下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抑或感受不到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,或者即使感受到了六尘而不生起六识(见、闻、嗅、味、觉、思),也就是说,在定中即使六根对外部仍有各种觉知,但内心如如不动,不随其迁移流转,心不为境所转,才是真正的“定”,需细细体味,实修实证才能感受得到个中三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