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入定,修行者必需经过九种心理状态,即九次第定:
①在禅修的开头,禅定的**种心理状态叫“初住”。此时的心只有些许的稳定,修行者找到目标但又很快地忘失了,心飘荡到别的地方去了,但你要把目标找回来,散心,提起,如是反复为之。在这种状态开始时,修行者要短时间专注于目标都有困难,仅仅找寻、找到目标就要花上许多努力,就算找到,要执持目标也是困难的。所以,修行者必须耐心,一次又一次地寻找、找到、执持目标,忘失了又找回来执持之。当你正修长养止观力,最后你会发现,你的浮想会比以前更多,似乎愈修愈增长心理的散乱。但是,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你不应该以为这是过失,相反地这是一个好的征兆,因为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里发生些什么事了。
比方说,你在某处的外面,只要你不特别注意而只是坐在那里,任心飘浮,做些不着边际的白日梦,你不会注意到是否有许多人、车来来往往。你不会特别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许多车辆通过,这是因为你不关心的缘故。但是,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个地点,真的好好注意通过的人、车数量,你会发现交通流量真大。你可能会说:“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。”但是,事实上并非如此,因为以前是你不经心,而你却注意在看。
②第二种心理状态叫“续住”。在没有得到续住以前,修行者已持续修持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反复修行,一再把散失的心拉回来,最后,足够稳定生起了,注意力能持续不间断专注于目标五、六或七、八分钟。当你能做到如此地步时,就达到了九次第定的第二次第“续住”
③第三种心理状态是“回住”。有了这种“回住”,你的心理稳定度就比以前更大了,在上述最初两个次第,每当修行者忘失目标,就该立即再寻找它、找到它、执持它,然后保持专注于其上。所以纵使修行者能常常提起心念,但不能立即执持目标。然而,在这个阶段,修行者的心理稳定度比以前增大了,对目标的专注力已经到了一忘失即能提起的地步,不再需要找寻了,有了新的心理状态,修行者的心甚至能不间断地放在目标上十至十五分钟。它之所以叫做“回住,,是因为在基本上心能较专注于目标上,仍然会被诱惑所干扰,心偶尔仍会走失,在这种情况下,修行者察觉了再把心找回来,即找回你的三摩地。这就象有裂缝在你的袍子上,你发现了,并说:“啊,在这儿!把它修补好。”
④第四种心理状态叫做“近住”。你证到“近住”就不会失去所专注的目标,在前三个次第,修行者一再用新心念来找回忘失的目标。从本阶段起,修行者会达到不必再用新心念,就能执持目标。因为专注力已达完整,就像一个人长大到二十岁成年了,他的力气充足,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了。同样地,觉照的力量完整了,你不再走失目标,因为心不再从目标上浮走了。换言之,在本阶段从头到尾,修行者专注目标未曾中断过,是用老的心念来维持禅修。
因此,修行者证到。“近住”就不会失去所专注的目标,因为专注力已达完整,不会再走失目标了。但是,即使你是熟练的修行者,也不能在这一次第修习持久,因为昏沉和掉举会现起,长时间的不断打坐只会养成不良习惯。
⑤第五种心理状态叫“伏住”。当你安住在“近住”时,此心变得非常集中,具有高度的稳定,得以整座无间断地停住于目标上。然而,由于过度集中心力,本阶段就会落入细昏沉的危险。因此你尤其要长养非常敏锐的“内省的机警”。这种机警必须非常敏锐,因为细昏沉是非常非常微细,叫人难以察觉。
事实上,许多古代的修行者就落入一种细昏沉中而误以为是非常高的三摩地。因为没有察觉出细昏沉,致使修行中间受阻,但他们却以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。修行者在此时要把沉没的心提起,要稍稍放松,但并非放松专注。修行者要懂得调心的善巧,既能执持目标,又能稍加放松。要做到这一地步,须花许多时间练习。连印度的大修修行者月官对此种技巧也感到难以掌握,他说:“当我着力时,掉举就生起;但当我不着力,昏沉就侵入了”。
比方说,你在某家中,家中的人都慷慨好施、仁慈、说好听的活等等,而同时他们又抢劫你这个盲人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要发现他们的真面目就很难了,因为他们是你的朋友。这可要比去辨认破门而入的盗贼难了,因为这些盗贼明显。同样细昏沉会被误认为是好的禅修现象,你一定要能用内省的机警来察觉出细昏沉的过失。
⑥第六种心理状态是“寂住”。当安住于第五种心理状态“伏住”时,事实上这种状态是一种非常好的三摩地的层次,修行者正努力于长养非常敏锐的内省警觉力,因此使得心的能量增长了许多。有了这种增加的心的能量(或许是更多的能量),当修行者进展到第六种心理状态时,就会有细掉举的危险。为了防备这种危险,修行者要用非常有力的内省警觉来认清它。就如同在第五种心理状态“伏住”状态下应对细昏沉那样。
⑦第七种心理状态是“最寂住”。在这种状态中,并不会真的有许多昏沉、掉举等生起的危险。它们只会偶尔生起一些。当昏沉、掉举生起时,要驱除它们并不困难,你可以狂热的修持来除遣它们。大体说来,“最寂住”中没有昏沉或掉举。比方说有只大象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进—这是形容趋向成就的心理发展的过程,在这次第中,大象是象征“心’,有一些小的黑点,是象征心在此刻仅仅只有些微的昏沉及掉举。
⑧第八种心理状态叫“专住”。当你证到“专住”时,就不会再生起昏沉或掉举了。当你要静坐时,只要用非常少的努力,心就能专注于目标上,你可以想专注多久就专注多久,在这静坐期间不会有昏沉或掉举。这就象某人能入睡整整八个小时,不必刻意就能连续地安睡。同样地在一开始打坐时,修行者只要稍作努力,就能坐上很长一段时间,但却没有昏沉及掉举。
⑨第九种心理状态叫“等住”。当你证到“等住”时,你已经完全习惯九次第定了。一点都不花任何力量,你就能在打坐时专注在目标上,并能毫不费力地安住于此。就象某人已经念诵六字大明咒许多许多遍后,即使他的心到处浮想,但他的嘴仍然在念诵此咒。即使你能这样,仍然没有证到真正的奢摩他(清晰的静止)。这只是所谓的“欲界定”。你必需继续修行,再过一些时候,会生起一种特别的喜乐,这种喜乐很强,到了你无法消受的地步,然后会减弱一些。再来会因为身体的调柔而生起身体的喜乐,然后会因为心理调柔而产生心理的喜乐。
就是这样修行者真正地证到了奢摩他(清晰的静止)。
以上是九种心理状态的修行次第,不管你修显教或密宗都会经过这九种心理状态。不管你所用的是什么修行方法,都是以良好的观照、心的稳定、专注来修,比方说先修五分钟,逐渐扩展成十分钟,再来十五分钟,就照这样,渐次增进,加长你的稳定专注的时间。
以上九次第定,只要能证到前三次第,就能毫不费力地通过其他六次第。但要后者得证必须前者精熟,所以**稳健地循序渐进修行。如果你真的想修九次第定这种禅观,你就必须把你的聪明才智完全投注,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证得这种禅观。有时候你在打坐时要“紧”—全心投入;有时候要“松”—坦然安置;有时候你要作些善行,积聚福慧资粮、清净业障及心中不好的心理印痕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打坐时,你长养的是奢摩他,主要是增长“智慧的积聚”—有时称为“心灵的功德”。我们必须福慧双修,也就是兼顾有形及心理两种功德来证得你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