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方法-《定慧之路》

2018-04-20
致光法师
796


呼吸方法

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,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,所以必须用腹部呼吸。若要坐久或入定久,一定要用腹部呼吸。吸气时,肚皮要自然涨,呼时自然凹进去,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。**的腹部呼吸是吸气吸到换气之前,小腹会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。为了做到这一点,一定要放松裤带,如果你穿的裤子是松紧带的,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。胸部呼吸无法达到很微细,从二禅开始会造成气喘、胸口闷、痛,乃致无法修到三禅。


观呼吸粗细

即修行用功之处,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。从鼻孔到你的丹田、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,观不同部位的呼吸,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。道家观下丹田,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,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。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,是微细的动作。观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,而且心集中丹田会产生内气的运转,会带来很强的气。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大有小,观肚皮的境界是比较大,比较粗的。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,但境界粗,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。佛家观鼻前的呼吸,它的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,很快就能入定,如果你的心念不够微细的话,你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境界。


业处: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

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,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,即观鼻腔对外面呼吸的触觉,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,而是在鼻腔外来感觉,就是人中这个位置。当你呼吸的时候,有风在人中这个位置吹过。因此,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,不要观鼻腔里面,而是在鼻腔外面。因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较细,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。如果你叫一个人观鼻端前的呼吸,很容易发现他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;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,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。相反地,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。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,找了三天都找不到;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,太粗了所以找不到。一下子就观察到的人,他修禅定就会很快入定。


你们现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,一定要设法知道,呼吸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?就是八种触觉:


呼吸的相: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

就是要观察呼吸的长短的触觉;粗细的触觉;冷热的触觉;还有滑涩的触觉。所谓观出入息,就是观呼吸的这八种变化。


长短以什么来比较呢?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的。不是你和我之间的比较。即呼吸的时候,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长了还是短了,是呼气长还是吸气比较长呢?如果呼吸调得很好,就会越来越长。


冷热则是观察呼气热还是吸气比较热。但是,当呼吸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,此时就不必观察冷热了。


滑和涩是什么呢?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。有时候吸气比较难,好象有阻塞,这就叫涩。如果容易吸气叫滑。呼出来也是一样,也就是说我们呼气的时候,是容易还是难,这就叫滑跟涩。


粗细是你呼吸的风的强度,是粗还是弱。如果你呼吸的风声很大,那就是粗。如果风声很弱就是细。一个人如果要入定,他呼吸的风要求细。请记住: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,是要求呼吸细。以下是观出入息的要点:


⒈开始时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热感,心不数息也不随息。


⒉呼吸越细,冷热不明显。


⒊当呼吸微细时,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粗细。


⒋呼吸越细,心念就越细;心念越细,入定就越深。


⒌观呼吸粗细时,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,要越观呼吸越细。


⒍呼吸越长,就能入定越久。


错误的业处:人中、气感

你观呼吸时,不可观想将心抓住,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,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。观呼吸时必须靠触觉,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。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,硬把心集中在人中,那就错了。换句话说,不允许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,包括人中,只允许集中在呼吸上。


观呼吸除了八种触觉之外,还会产生气感,即身体中有气在运转。练气功的人都知道,意到气到。中医也认为心念集中到哪里,气就会跑到哪里。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,都明白有此事。可是,那些不懂静坐的人,一听到有人讲到气,就说那是外道。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,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,这时心要分辨清楚,不可以去观察气感,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。如果你去观察气感,就发现人中越来越重,越来越麻。观察更久一点,你会觉得整个嘴唇都会麻起来。这时,你的心念除了观察呼吸,你也在观察涨的感觉。八触是呼吸给你的感觉,不是皮肤麻的感觉。在观呼吸时,人中麻的感觉不是你想要观的境界,你要清楚所观的境是出入息,身体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观出入息要观的境界。


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入息的人,心念往往会集中在两件事上:一件是看呼吸,一件是集中于气的麻、涨的感觉。有些人还集中第三件事,就是他多加一个心念——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。要清楚:观察呼吸时只有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,其余的集中都错。要弄明白这三件事,你才不会错用心,才能以观察呼吸的修法进入心一境性。


写下您的评论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