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节 回光守中

2020-03-30
103

吕祖说:回光这个名词,始于何人?始于文始真人关尹子。回光的时候,则天地间阴阳之气无不凝聚,所谓「精思」,所谓「纯气」讲的都是这回事。开始实行这一个功诀时,是「有中似无」;日久功成,达到身外有身的地步,那就是「无中生有」要专心炼功一百天,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,那才是真正的神火。在一百日之后,光自然会凝聚;人身中的一点真阳,忽然产生黍粒大小的光珠,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一样,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。光的回法,以及回的程度,就是人们常说的「火侯」在广袤的造化之中,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。有形体的就是太阳;在人身中就是两眼,通过眼光走漏神识出去,那就是最顺当。所以金华功法,就不能让它顺当,而是采用一种逆法。

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一身的精华,而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气;不仅是制止一时之妄想,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。所以说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一年,就是人间的时刻;把一呼一吸的时间当作百年,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。

人自从娘胎中叻地一声诞生出世,从此就顺着环境生活,一直到老,从来不曾逆视过。阳性的气逐渐衰微,逐步走进那阴性的九幽之界。所以楞严经云:「纯想即飞,纯情即堕」,你们学道的人原是「想」少「情」多,因而沉沦在下道之中,只有内观于息静,才能成为正觉,这里用的正是那种逆法。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。阴符经云:「机在目。」黄帝素问也云:

「人身精华,皆上注于空窍。」都在强调这个」你们懂得了这一章所讲的道理,长生之方就依靠它,飞升之术也是依靠它」这是贯通了儒、释、道三教的功夫原理」

光并不在身中,但也不在身外」请看山河大地,日月光华照耀着它们,所以光不独在身中」1231聪明才智,一切事物的正常运转,亦无一不依靠此光,所以它也并不在身外」 天地的光华,布满了大千世界;一身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」因此只要你一回光,那山河大地,一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」

人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,这可是人身上一大关键」你们想一想,假如一天不静坐,那光随视觉而流转,能有个完吗?如果能抽出一会儿的时间来静坐,即使是万劫千炼功,还是由浅入深,由粗入细, 的,不过在炼功过程中,却冷暖自知, 如这种境界,才算是入门得手」

这一条是真不可思议呵!这真是最玄妙的道理」然而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」功夫始终是一贯只能由个人去体会了,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,万法如一。

自古以来,圣师代代相传,从未离开「反照」这一说」孔子云:「致知」,释迦号:「观心」,老子云:「内观」,皆是指此一法也」但是「反照」这二个字,人人都会说,却大都不能做到入门得手;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二字的真正函义。「反」者,就是从有知有觉的心, 返回到自己身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;也就是在自己六尺之躯当中,反求那个天地 尚未形成以前的本体,是个什么样子」现在学道的人,只知道每天静坐一二小时,反思一下 自己种种的行为,便说做到了「返照」,那怎能叫彻底呢?

佛道二教的教祖,叫人静坐时观看鼻尖,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鼻端那里;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鼻端,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,心意也跟着到此处;心所到之处,气也跟着到了」这怎么能一上又一下?又怎么能忽上忽下?照这种理解法,正应了楞严经里所说的「认指为月」的妙谕了,什么是「认指为月」,就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人看,那人没看月亮,只看着他的手指」回归正传,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?我说就是这「鼻端」二字最妙!这只不过是借鼻端来作眼睛的标准,本意并不是在鼻子上面,因为静坐时,眼睛开得太大,就看得过远,于是看不见鼻子了。眼睛闭得过头,就等于合上了眼,于是更看不见鼻子了。太开的缺点,是眼睛外走,容易产生散乱现象;太闭的缺点,是眼光内驰,容易产生昏沉现象。惟有眼垂帘得适中,恰好能望见鼻尖端,最为恰当,所以取鼻端以为标准。这只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,使光自然透入,无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。

眼睛看鼻端,只是在最初快要入静时,举目一视,定个准则,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。好比泥水匠人砌墙挂线一般,他把线挂起来,便照着这线一直往上砌,并不需要一边在砌,一边老是注意去看线。

止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,并没有什么秘密。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鼻尖,然后正身安坐,把心联系在「缘中」部位。佛家言「缘中」,就是道家所说的「中黄」同一道理。也不必把那里称作头部之中。初学的人,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平之处,联系意念就可以。光是活泼泼的东西,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,那光就会自然而然的透入,并不必要将意念集中在中黄部位。我这几句话,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,其余入静、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,大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大师所著的《小止观书》印证。

缘中这二个字下得妙极了!无所不在是为「中」整个大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里面, 聊以指示造化之机,必须缘着这条路入门。所以「缘」字,就是「缘」着这一起点来开端, 来萌芽,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,此二字的意义,真是太活了,太妙了!

「止」和「观」这二个字,原是离不开的,那也就是「定」和「慧」也。以后大家在静坐时,如果有染念出现时,不要仍旧死死的坐在那里,可以找一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?从何而起?又从何而灭?反复追究,一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,那就是念头生起之处。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,最适合是达到所谓「觅心了不可得,吾与汝安心竟。」这种程度,像这样才是正观,若不是这样,就不是正观,叫做「邪观」」寻找念头而不可得,以后,还会有新的念头生出来,那么仍然绵绵地止住它,接着又去观它,观到合适的程度,就再去止住那观的念头,这种功法,是一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,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回光」回者就是止;光者就是观」止而不观,称为有回无光;观而不止,称为有光无回」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」


写下您的评论吧